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,在协助刘邦建立了辉煌的江山之后,选择了拒绝封赏,功成身退,成为当时百姓传颂的美谈。他的后代中,出现了一位同样懂得进退自如、潇洒自若的人物,那便是西晋时期的张翰。
张翰,字季鹰,家世显赫,出生于吴郡吴县,即今天的苏州。他的父亲在东吴时期曾担任大鸿胪,主要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,这为张翰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。接下来,我们回顾一下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。
晋武帝的明智治理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佳话,但遗憾的是,他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傻儿子——惠帝。惠帝听闻地方出现饥荒时,竟说出“笨呀,不会去喝肉汤”这样的无知之言。由于惠帝和他的托孤大臣都缺乏治理朝政的能力,结果引发了后来的八王之乱,那一时期的动荡可谓是风起云涌,英雄辈出。
齐王司马炯为了讨伐篡位的赵王司马伦而起兵,并成功将晋惠帝恢复到皇位,自己则成为了大司马,掌握着实权,显赫一时。他开府后,不久便征辟了张温担任东曹掾,尽管这个职位品级不高,但权力却很大,主要负责选拔和考核高级官员。
展开剩余65%随着司马炯执政,他的权威日益膨胀,筑造豪华府邸,愈发骄横跋扈,整日不听劝告。这让张翰感到不安,担心自己的前途因此受到波及,于是他心生退意。借着初秋之际,凭着对家乡美食,如菰菜、莼羹与鲈鱼的思念,他感慨道:身处世间,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生活,怎能束缚于世俗的功名之中呢?于是,他辞官回乡。
张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才子,离开时特意赋诗一首《思吴江歌》,以表达他对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思念:
秋风起兮木叶飞,吴江水兮鲈正肥。三千里兮家未归,恨难禁兮仰天悲。
自此,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,也流传下“莼鲈之思”的成语。《易经》有云:“知几其神乎?”能从微小的细节中洞察事物的征兆,这岂不是一种奇妙的才能吗?
此时,张翰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京城中的诡异氛围,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丞相府,远离权势熏天的司马炯。到了年底,河间王和成都王等人联合起兵,统领十余万大军直击京城,意图罢黜齐王司马炯。
长沙王率军围攻司马炯,这场混战在夜晚展开,箭雨如倾,火光冲天,许多群臣因此死伤无数。最终,司马炯大败,他和其同党两千余人皆因谋反罪被杀。唯有张翰因拒绝争权而幸免于难,回到风景如画的吴江,无忧无虑度过余生。著名诗人苏轼因此为他作了一首诗:
浮世功名食与眠,季鹰真得水中仙。不须更说知几早,直为鲈鱼也自贤。
苏轼在诗中戏谑地说道:人世间追逐的功名利禄,不过是为了吃饱、睡好罢了。季鹰如同水中的莲花,清丽脱俗,不沾污秽。他不仅显示出卓越的洞察力,连思念故乡这件小事也显得如此值得赞赏。人生苦短,何不按自己的心意而活,挣脱束缚与羁绊,追随内心的声音呢?
而在这场八王之乱中,许多才俊如陆机、陆云与嵇绍等都丧生于乱世之中。几人能体会到知足常乐、适可而止的真理呢?恰如那句老话:浮名浮利浓于酒,醉得人心死不醒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